2025-11-14

2025年进入最后两个月,“十四五”规划也即将收官,各地陆续进入总结与展望的时刻。细数各地亮出的生态环境保护成绩单,一个突出特点是,越来越多的地方将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作为衡量成绩“含金量”高低的标准,比如是否有抬头可见的蓝天白云、推窗可见的满目苍翠、鱼鸥翔集的碧水清流。“十五五”规划建议在“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系统优化”部分,也明确要求坚持环保为民。在谋划我国经济社会新一个五年发展蓝图时写入“环保为民”,立意高远,为新阶段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锚定了价值坐标和行动方向。
“环保为民”四个字,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根本宗旨。其意味着,所有生态环保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践行和落实“环保为民”,必须体现在一项项具体举措和一处处细微改变之中。
回顾“十四五”这不平凡的五年,我们之所以能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的明显改善,正是因为污染防治的触角更深入地抵达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了回应百姓对蓝天的期盼,辽宁沈阳聚焦供热、运输、产业三大领域核心症结,通过拆除锅炉、淘汰老旧车、调整产业结构,逐步破解东北老工业城市的污染难题,2024年11月—2025年3月,沈阳实现了整个采暖期未出现重污染天气,创历史同期最佳水平。河北则聚焦河流断流、湖泊萎缩两大突出问题,“一河一策”制定复苏方案和目标,让29条母亲河重新流动起来。北京将噪声、油烟等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纳入“每月一题”专项治理,努力解决市民的“窗前事、身边忧”,让宁静与清新可感可及。云南充分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将土地利用、绿色产业、旅游旅居有机结合,打造更多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秀美乡村。
如今,随着蓝天白云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将户外体育运动作为节假日生活方式的首选。随着城市黑臭水体逐渐恢复清澈,河岸两旁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热门去处,消失的水生生物也重新回归。许多城市曾经存在的“垃圾围城”焦虑,正被普遍推行的垃圾分类新时尚所化解;嘈杂的施工噪声、扰民的餐饮油烟被纳入更严格的监管;废弃矿区经过生态修复,化身为一座座精巧的生态公园,成了老人散步、儿童嬉戏的乐园。
这些点点滴滴的变化,直接提升了千家万户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国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连续4年超过90%,就是最好的证明。在即将到来的“十五五”,各地不仅要延续这些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更要将“环保为民”的理念贯彻得更加彻底、更为系统,让优美的生态环境真正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在治理精度上再下功夫。既要推动区域、流域整体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也要善于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智慧手段,将污染治理的网格划得更细,精准定位到某个工业园区、某条交通干道,甚至是某片餐饮集聚区,靶向治理老百姓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让生态环境改善成效惠及每一个人。
在价值维度上再延伸。“环保为民”不仅要提供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也要探索如何让守护绿水青山的百姓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这就需要各地不断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积极探索生态补偿、碳汇交易、生态旅游等多元化路径,让“绿叶子”变成“红票子”,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协同增效,实现更高层次、更可持续的“为民”。
在参与广度上再拓展。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十五五”期间,应着力构建更为畅通、高效的公众参与和监督渠道。在项目规划初期充分听取民意,在实施过程中及时公开信息,在效果评估中引入群众评议,使每位公众都能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参与者、建设者和监督者,从而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生动局面,凝聚起全社会共建美丽中国的磅礴力量。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仅要看指标和数据,更要看人民群众的感受和口碑。进入“十五五”时期,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期望值更高,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容忍度更低,生态环境保护依然任重道远。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力解决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中环报记者宋杨)
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