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动态>新闻详情

小山变大山 青山变金山

2025-11-14

树林1.png


小山变大山 青山变金山

——安徽省合肥市创新发展林业适度规模经营

安徽省合肥市位于大别山余脉、江淮分水岭,境内岗冲交错、垄畈相间、地形复杂。全市林地面积275.5万亩,集体林地占95%以上,林地分布分散细碎,林业经营成本高、收益低。


为破解“单家独户怎么办”难题,合肥市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创新发展林业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多方联动、项目推动、合作促动、政策驱动、服务带动,推动“小山变大山”“青山变金山”。


“十四五”以来,合肥市完成人工造林8.2万亩、封山育林5.2万亩、森林抚育46.5万亩、退化林修复8.8万亩、绿道460.8公里。2024年,全市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210亿元。


多方联动 完善流转机制


合肥市建立“党建+林长制+集体经济组织”模式,发挥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作用,统筹谋划集体林地经营利用方式。


依托乡村振兴投资公司等平台,整合闲置、零散集体林地,集中收储、打包流转林地经营权,形成各村参与、乡镇统筹、县级监管工作机制。


鼓励引导林农、林企在省、市农村资源平台发布林地经营权流转信息,进行公开竞价,提升溢价率,最大限度发挥林地效益。


项目推动 强化要素供给


以项目为抓手,合肥市汇聚林业、发改、资规、文旅等部门力量,推动解决项目所需土地、资金、人员等要素供给问题。


同时,结合乡村振兴、绿美江淮行动、林下经济延链强链、林文旅融合发展等规划政策实施,在城郊、乡镇周边等区域谋划林业重点生态工程、重大特色产业项目,探索建立“项目公司+村集体+农户”机制,以租赁、合作、入股等方式流转林地经营权,推动项目落地。


合作促动 推广多元化经营模式


合肥市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经营,重点推广“多元化市场主体+村合作社+农户”“公司+国有林场”等经营模式,发挥林业企业、国有林场、林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龙头带动作用,培育各类新型林业经营主体3000多个、省级林业龙头企业73家。


围绕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权、农民变股东,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推广“保底+分红”分配机制,激发农户、村集体、企业等各方积极性。


政策驱动 支持发展林业产业


合肥市出台奖补政策,对集中连片达到一定规模的产业基地以及符合条件的造林绿化项目实施奖补,新增连片经济林或苗木基地达100亩的一次性奖补20万元,新增相对集中连片林下种植基地达200亩的给予8万元以上奖补。近5年,市级安排奖补资金9800多万元,年均带动社会资本投入50亿元。同时,对“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示范家庭林场”“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实施奖补,支持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


全市初步形成以苗木花卉、特色经果林、林下经济、生态旅游为主导的林业产业格局。2024年,全市林下经济经营利用面积26万亩,产值9.9亿元;薄壳山核桃种植面积15万亩,占全省的1/5,带动2.8万农民就业增收。


服务带动 创新林业支持体系


合肥市加快建设苗木花卉交易信息中心,搭建产业信息共享、线上线下综合交易、指数行情信息发布三大平台,发布苗木价格指数,为苗木花卉产业发展提供多样化服务。推广科研院所与农户合作的“科技小院”服务模式,强化薄壳山核桃、花卉等产业发展科技支撑。


依托中国中部花木城,健全生产、展示、交流、销售、体验五区联动运营体系,形成从苗木花卉种植到加工、销售的产业服务链,高效服务林业企业和周边林农。2024年,全市苗木花卉种植面积70万亩、产值约50亿元。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梅运田)

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发布